戰國時期的特色 ––– 戰國七雄

2014070820:04
 

  
  在戰國時期自從前453年三家分晉後,由於春秋時期的相互兼併,就分為了七國 ––– 秦、楚、燕、齊、韓、趙、魏,我們稱之為「戰國七雄」的戰國時期。

 

  這次會以蘇軾的六國論來理解一下戰國其中六雄與秦國之戰,我們就當看看故事吧!

 

  「六國破滅,非兵不利,戰不善,弊在賂秦。賂秦而力虧,破滅之道也。」在第一段第一第二句,蘇軾就說出了六國破滅是弊在賄賂秦國。這一句是總結也是開始。

  

  然後,在第二段起就以秦、諸侯的角度來分析原因,也進一步解釋賂秦等於自招滅亡,也是指韓、魏、楚三國多次割地並賄賂秦國。

  蘇軾在最後以「古人云:「以地事秦,猶抱薪救火,薪不盡,火不滅。」此言得之。」來結尾。我其實挺喜歡這一句,解說為抱着柴去救火,柴不燒光,火則不會熄滅。同時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有錯,導致雖有心消弭禍,卻反使禍害擴大。

 

  在第三段就是分析不賄賂秦國的國家為何會滅亡的成因。

 

  「齊人未嘗賂秦,終繼五國遷滅,何哉?與嬴而不助五國也。五國既喪,齊亦不免矣。」及「向使三國各愛其地,齊人勿附於秦,刺客不行,良將猶在,則勝負之數,存亡之理,與秦相較,或未易量。」

  齊國,雖然他們並沒有賂秦,但是最終也被遷滅,為何呢?因為齊國親附秦國,而不和其他五國抵抗秦,而如果齊國沒有親附於賂秦,那麼勝敗也可能是未知知數。

 

  「燕趙之君,始有遠略,能守其土,義不賂秦。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,斯用兵之效也。至丹以荊卿為計,始速禍焉。」 

  燕國及趙國一開始就有遠見,怎樣也不賂秦。因此燕雖為小國,但善於用兵緩之計,所以在六國中為最後才敗之者。

 

  「趙嘗五戰於秦,二敗而三勝。後秦擊趙者再,李牧連卻之。洎牧以讒誅,邯鄲為郡;惜其用武而不終也。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,可謂智力孤危,戰敗而亡,誠不得已。」

  另外,趙國在對秦國的戰役中五打有三勝,每當秦國再與趙國對戰時,李牧(為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,趙國名將。 )就會擊退他們。可惜直到李牧遭受殺害後,趙國僅在三個月就被滅。

 

 

 

 

  最後~~~~

其實我打這篇文章時,想了很久都不知道應該怎去表達戰國時期⋯寫得太實用的話,我又覺得很沒趣,但如果寫得太簡單,我想大家都已經懂得。所以就這樣拖拖拉拉的⋯⋯不過,哈哈,幸好皇天不負有心人,給我想到用中文科教過的六國論來寫。

 

 

但是呢,其實戰國時期有好多有趣的小故事,希望下次有機會可以和大家一起說說

 


  •   木木 於 2016-01-10 19:43 1F
  • 三蘇都有六國論的作品,這篇六國論是蘇洵寫的